400-820-8531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干货分享 > 为中药靶点筛选“把脉”,5套方案精准助力研究

为中药靶点筛选“把脉”,5套方案精准助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5-06-24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确定入靶活性成分,是揭开中药药效奥秘的关键一步。在前期推文中,我们曾介绍过拜谱生物的中药入靶分析产品,其能够精准区分“吃进去”和“起作用”的成分。但若停留在这一层面,离优化与转化还有很大的距离。深入到分子层面,探究中药成分如何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而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影响生理病理过程,才是中药药效本质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突破“表面”,深入“内部”呢?拜谱为您量身定制了破局方案。

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不清晰,一直是制约其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瓶颈。随着化学蛋白组学、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和鉴定迎来了新的突破,为解锁其靶点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有力工具。今天,小编为您带来5套拜谱生物药靶筛选方案,助力您的研究突破瓶颈,探索中药药效的奥秘!

化学蛋白组学技术:精准“钓鱼”

基于活性的蛋白质组分析(ABPP)

ABPP主要基于活性小分子探针与靶蛋白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找到与小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靶点,并可以特异性地标记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比如膜蛋白。这些探针能够共价或非共价地结合具有特定活性的靶蛋白,主要流程包括探针制备、孵育、反应与标记、蛋白富集与质谱鉴定(如下图)。

图源:10.1038/s41392-020-0186-y

文献集锦

(后台回复“ABPP”,获取PDF文件)

限制性酶解-质谱分析(LiP-MS)

LiP-MS基于蛋白质构象变化导致酶切位点可及性改变的原理。在生理状态下,折叠的蛋白质对蛋白酶切割具有抗性;当小分子结合后,可能通过稳定或破坏蛋白质结构改变酶切位点暴露程度,产生差异化的酶切片段。通过质谱检测这些片段的变化,可推断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信息(如下图)。无需额外的化学修饰,同时提供蛋白质丰度和结构变化两个维度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拜谱生物LiP-MS升级产品SPIA已研发完成,不仅数据真实性提高,结果的假阳性率降低,更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特点,欢迎咨询。

文献集锦

(后台回复“LiP-MS”,获取PDF文件)

热蛋白质组分析(TPP)

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会因配体(如药物)结合而改变构象,导致热熔点(Tm)偏移。TPP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可溶性蛋白的丰度变化,筛选出与配体结合的蛋白(如下图)。该方法能够反映天然状态的结合情况,也无需进行额外的化学修饰。

图源:10.1016/j.crmeth.2024.100717

文献集锦

文献集锦(后台回复“TPP”,获取PDF文件)

网络药理学:构建中药作用网络的桥梁

网络药理学就像是一张巨大而复杂的关系网,它整合了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等多方面信息,通过构建网络模型,全面揭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利用网络药理学,我们可以将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与它们潜在作用的靶点以及相关疾病联系起来,如同绘制一幅详细的地图,清晰展示中药作用的全貌。

疾病-分子-靶点网络

分子对接:预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神算子”

分子对接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相亲大会”,它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之间的结合模式和亲和力(如下图)。研究人员将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和靶点蛋白的三维结构输入计算机,利用专业的分子对接软件,模拟两者相互靠近、结合的过程,计算出它们之间的结合能等参数,从而判断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结合的可能性和紧密程度。

拜谱小结

化学蛋白组学(ABPP、LiP-MS、TPP)、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前沿技术,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筛选提供了多样化、精准化的研究手段。它们相互补充、协同作用,如同开启中药现代化大门的一把把钥匙,让我们能够深入探索中药的奥秘,为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中药新药奠定坚实基础。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中药在现代医学舞台上必将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这些前沿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期待更多的科研人员运用这些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如果你对这些技术感兴趣,欢迎咨询并关注我们的后续推文,我们将为你带来更多精彩内容